《理解媒介》第八章-口语词:邪恶之花?

如果没有口语词,世界将会变得和谐,也将变得无趣。

——编者LittleHei(2021.8.23)注

“哟!走啊,去吃中饭吧!”“走吧,吃中饭了。”“ 中午跟我去食堂吃一顿蛋包饭。”有没有发现这三句话一步步的让你感到不适?其实这就是口语词的作用所在,他能让人们用话语表达出情绪,或热情或冷淡或感觉莫名其妙。

如果在写一篇论文,我会毫不犹豫的选用第三种语句,不是因为这句话字数多,而是作为书面语,它包含足够多的信息——去哪里(食堂)、何时干(中午)、干什么(吃饭)、怎么干(蛋包饭)。而前两句都带有“哟”、“吧”、“了”等语气词,有热情和冷淡的分别,却没有包含完整的信息,不过你都会愿意跟着去,因为带有口语词就会让你感到亲近,就像日常发生的事一样。与之不同的是,第三种语句更像是要邀请你去吃饭谈事,十分正经,有偏向于命令性的成分在内,形成一种上级向下级施加压力的氛围,这便是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区别——书面语通常使人与人之间增加隔阂从而分离但包含内容多,口头语使人亲近但包含内容需要人去揣测。

说到这也许你发现了,口语词真的一定要用嘴巴说出来吗?不是的,我们的肢体语言、声调的抑扬顿挫、身穿服饰都无时无刻地作为媒介在向周边的所有人传达讯息,因此我更愿意将口语词定义为“面对人的情况下用视觉感受的事物或任何情况下用听觉感受的事物”,而书面语则多体现在需要输入文字传递的媒介上,譬如书信、微信等,你肯定不会在给别人发微信等用上大量的口语词,那实在是太累而且太无效率了。

正如上方所述,口语词需要人去“揣测”,那么这个揣测的过程呢?联系一下第六章的内容,这不正是作为转换器的媒介发生作用的时刻吗?转换后的内容传递几乎不可能为100%,会变成120%或者10%都说不准,正因为这样,在很多正式时刻为了避免转换后的内容失常,我们需要用书面语,用书信的方式去传递出不含人情但内容多,不引起转换失误的讯息,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录取通知书,倘若有个人跑来跟你说“你考的很好!太棒了!你考上的是最棒的学校!我真为你骄傲!”,你能在这串信息中体会到你考上了什么学校吗?换种境地,当你仅上了一所普通院校,连你自己都不满意的情况下,有人为了祝贺你“考上学校”而说出这番话,你会不会有种愤怒的感觉?这便是转换器失灵了,你过度解读了对方“祝贺”的念想,转换成对自己的“嘲讽”,矛盾就这样发生了,只有录取通知书,才能百分之一百的将正确讯息传递到你的手上,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,仅是为了传递信息。

所以说,大量用书面词肯定能避免很多矛盾,但是这也让生活缺乏了矛盾冲突,没有矛盾冲突意味着和谐,但也代表着世界将毫无争执,人间一派清闲景象,人与人没有过多的感情交流,人对情绪的感知能力也逐步下降,到最后想要跟他人暗示些什么,人家也会不以为然。

这样的世界,实在是太无趣了。